经过30年,企业网站建设信息化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上不上,到如何上,到如何用好几个阶段。应用平台也从注重数据和后端,到越来越重视前端和应用体验,类互联网的开发平台会引领趋势吗?6月26日14:00-16:00,@崔强 与蓝凌研究院院长 @蓝凌夏敬华 ,欢迎转发提问!
夏敬华:蓝凌公司副总裁、蓝凌研究院院长 同济大学博士后,南京理工大学工学博士
崔强:火花社区创始人,CIO原创视频《小崔下午茶》策划/主持人。前《IT经理世界》E行网运营总监。
访谈实录:
崔强:从财务电算化开始,中国企业进入信息化建设时期,30年发展信息化技术更新了多次,企业的意识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你如何看目前企业信息化现状?
夏敬华:个人觉得企业信息化现状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普遍信息化意识强化,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上、什么时间上的问题;二是ERP类业务支撑应用相对成熟,但管理支撑应用相对滞后,当然这也是很多企业经营先于管理的客观体现。三是结构化数据管理较好,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性对滞后,但需求渐趋明显,尤其是大数据概念更凸显了此趋势;四是虽然很多企业有IT规划指引,但IT孤岛现象还很严重,信息价值未充分发挥;五是互联网正在显著影响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用户体验和建设模式,类互联网化企业应用趋势明显。
崔强:刚才您讲了应用的阶段,就技术发展而言,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夏敬华:就企业信息化技术发展而言,我个人觉得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业务操作数据化,主题词是MIS、财务电算化等,覆盖操作层面,关注数据记录和个体效率提升。第二阶段为业务流程信息化,主题词是ERP、PDM等,关注物流、资金流等有形资源,覆盖操作和管理层面,侧重事务逻辑处理。第三阶段可以叫做企业管理知识化,主题词是知识管理、协同、门户整合等,更多覆盖管理和决策层面,侧重内容和流程管理。第四阶段为企业管理智能化,主题词是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等,关注在已有数据积累基础上挖掘知识、发现规律、决策支撑等。在知识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在企业信息化方面诞生了很多热词,如Web2.0、移动互联、社交化、用户体验设计(UED)、大数据、云计算等,它们正在深刻影响并改变原有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求和模式。这些词汇正揭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新特征:前端傻瓜化、后端平台化。
崔强:现在有一些CIO已经太传统了,对互联网的认知高度不够,请问您如何转变他们的思维?或者说如何建议?
夏敬华:我觉得在于“知”、“行”、“达”三个字,跨界学习强化“知”,点上尝试强化“行”,知行合一结合最后才能“达”。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在引入社交化互联网式内部应用如微博、微信、SNS等,取得了很好效果。
崔强:新的技术深刻影响并改变原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和模式,是什么导致改变的发生?
夏敬华:这种改变可以说是内外夹击的结果,既来自于互联网应用习惯正深入人心的外部因素,也根源于企业解决信息孤岛、挖掘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内部原因。总结来说,这就是外因所带来的“互联网式”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求,以及内因所提出的“开发平台式”的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这种由外而内、内外兼修的企业信息化趋势,不可避免地对新一代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新方向、新挑战,这就是我们提出的类互联网开发平台的概念。
崔强:有CIO说,传统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并不意味着企业含金量的增高,只有在内部改造完全的情况下去拥抱互联网才不至于赔钱?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那这个改造完全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夏敬华:传统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个人觉得是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拥抱互联网来创新商业模式,这个挑战较大,涉及到模式创新的问题,需要内部改造;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来优化传统企业信息化用户体验和建设模式,这个正已经成为趋势,应不可逆转。
崔强:有人提出:传统企业管理软件厂商的突围方向是:1)、开放源代码;2)、个性化定制由企业自己或者委托个体户进行;3)、原厂提供各类解决方案(业务、应用、技术)和服务(咨询、实施、运维、数据分析)并获利;4)、并将1),2),3)迁移到云端。对此夏博怎么看?
夏敬华:这个观念很有前瞻性,我觉得(1)这个观念落地可能首先在中小企业更有可能性,(2)或者是集团型企业提供内部共享IT服务的方式;(3)不同应用解决方案因其复杂度不同也会有影响。
所以,对于传统软件厂商而言,吸取该观念进行适度转型是必要的,我们提出类互联网开发平台事实上也是基于类似的思考。
崔强: 刚才几位网友也问了传统管理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的问题,您认为类互联网化对系统建设有何要求?
夏敬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总体来说就是:前端用户体验越来越强调服务化,二是后端平台越来越强调开发平台化。
对前端用户体验来说,互联网应用(如淘宝、百度、腾讯等)其将管理目的隐藏于后台、前台界面仅展示场景所需关键信息,以人为导向、简洁易用的系统特性已深入人心,人们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亦提出了类似要求。如将企业应用跟互联网比较,会发现传统应用系统大多以流程固化为手段、以实现企业管理为目的,但对用户易用性、对以人为导向组织信息等均严重缺少考虑。人们已不满足于IT应用单纯服务于企业管理的目标,对以人为导向来设计企业信息系统的交互式体验,提出了类互联网化的要求。
从后端平台来说,随着企业信息化投入加大,信息化服务要求提升,云计算、整合信息孤岛、构建良好的供应商生态等已变成摆在CIO面前的重要问题。但今天很多CIO还被迫为各信息系统选择不同供应商,被迫构建一个个新的信息孤岛,并为不同供应商间的互相替补整合而劳心劳力。究其原因还在于企业缺少信息化开发平台,这才导致同一系统无法实现多供应商维护发展,多系统间难以有效整合。企业拥有自己的开发平台,才能更好实现企业应用标准化、常用软件功能复用化、多供应商可替换化。而要构建这样的类互联网开发平台,我们认为“三化三核心”能力是关键。
崔强:您提到一个核心词叫“三化三核心”,用互联网的语言说“不够草根”,如何理解?
夏敬华:这是我们所提出的类互联网开发平台的核心理念,三化是“个人化”、“整合化”、“移动化”,是对企业信息系统“互联网化”提出的具体要求;三核心即“数据仓库”、“内容仓库”、“流程引擎”,是企业开发平台的核心组件要素。
三化方面,个人化是最直接要求,如微博、微信通过关注、转发等手段,将信息重组并抽取出关注部分,形成以人为导向的主页。企业用户也一定希望可以自己设定关注哪些系统、哪些模块、甚至哪些目录,然后以自己习惯的方式展现,这些一旦实现,企业信息系统将变得很“个人化”。而要实现个人化,整合化必不可少。只有具备跨系统信息集成整合能力,才能实现以人为导向重整信息。这个整合技术特性,在企业信息化领域研究并不慢于互联网领域,需要强化门户、单点登录、ESB、主数据管理、统一组织角色和权限管理等方面的努力,以提升“整合化”水平。通过“整合化”支撑实现“个人化”,而“个人化”不能仅仅停留于PC层面,“移动化”也成为“个人化”的必然要求。但是,“移动化”不应简单照搬PC人机界面逻辑,也不是传统web1.0门户模式,而应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以人与人沟通协作为核心的“社交型”手机门户模式。
在三核心方面, 可以说“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内容、端到端流程”代表了企业知识资产的三个核心管理对象,也是企业知识资产被高度信息化后的IT镜像。因此开发平台对于“数据仓库”、“内容仓库”、“流程引擎” 的支撑能力非常关键。比如在流程引擎方面,业界已逐步发展出三个层级流程引擎技术。第一层是通过自配置流程表单,实现企业管理流程E化,确保最低程度无纸化办公;第二层是将流程表单封装为标准公共服务接口,避免其他信息系统需要重新开发流程和表单,实现企业流程引擎的统一化。第三层次则是把各个开发完成的流程服务当作是新的SOA服务,通过调用或重新组合各种服务,就能避免重复开发、快速组合形成新的企业业务流程,这本质上已是服务调度引擎。可以说,流程引擎将是新一代开发平台必备、能最快减少重复开发、实现信息一体化的基础服务。
崔强:蓝凌在对企业提供KM咨询的时候,有无评估此企业是否具备知识管理的条件?是否有类似“建议或不建议开展知识管理”的建议?
夏敬华:我们在这个方面有个知识管理准备度评估模型,从知识导向、组织气候、管理机制、日常运作、IT基础、领导能力、项目范围这几个维度进行评估,帮助企业了解其KM现状和差距,也可以进而分析如果要推进KM,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崔强:基于三化三核心理念,映射到蓝凌的产品线哪些是注重前端?哪些注重后端?
夏敬华:蓝凌核心产品平台叫做EKP,我们将之定位为管理支撑平台,ERP的最佳搭档 。它一方面做ERP不擅长的如流程&协作、知识管理、企业社区等,一方面做和ERP联接的,如SAP集成、门户整合等。
EKP本身已经承载了类互联网开发平台的使命。具体来说,它可以分为前端、中端、后端三个部分。前端要充分体现个人化、整合化、移动化的要求,因此我们有类QQ式的KK&SNS 社交化工具、类企业微信式的EMP企业移动门户等系列细分产品。
在中端部分,有一系列满足企业不同业务和管理需求的细分产品解决方案,如OA、KMS、关键业务活动管控BAM、财务管控、战略管控等解决方案,以及面向地产、快消、金融、商超连锁、科研院所等重点行业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业务化深度应用需求
在后端部分,核心在于以LBPM为核心的EKP-ADP开发平台,同时可有效整合厂家级数据仓库、内容仓库ECM等产品,以实现健壮的后端支撑、海量的数据支持、敏捷的应用开发等IT需求。
崔强:EKP做为蓝凌的核心产品,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敬华:总结来说,我们把EKP核心价值总结为:四类基本应用、三度方向发展、双轮支撑驱动。 四类基本应用覆盖到“以流程为基础的协同”、“以内容为核心的积累”、“以战略为落地的执行”、“以文化为氛围的保障“这四个方面,满足企业常规管理支撑需求。三度方向发展则是EKP能够提供的更高附加值,体现为以知识管理KMS为核心的高度发展,以KK&SNS社交化为核心的广度发展,以业务型解决方案为核心的深度发展。双轮支撑驱动就是前面论述很多的类互联网开发平台,即:以“三化”为支撑的类互联网式应用体验 + 以“三核心”为支撑的开发平台式应用拓展 。
崔强:知识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对企业而言知识和信息的区别在哪?
夏敬华: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对于企业而言,信息是一种客观存在,不过有没有注意,它在那儿;而知识在于其可用性,可用的前提在于和合适人、合适场景的关联,这也是知识管理区别于传统信息管理的一个关键。如果要具体细分知识类型,也是很体系化的工作,我们给很多企业提供KM咨询和系统建设服务,其中核心工作之一就是做知识定位、知识梳理以及知识应用场景设计。
崔强:很认同“前端傻瓜化,后端平台化”,也是对企业前端使用者和后端运维者第一次做了区分,使用新模式的企业前与后,前端和后端有什么不同体会吗?从客户应用的角度分享一个案例,让网友感受更直接?
夏敬华:大家对于移动办公、移动审批已经不陌生了,很多企业都在使用,我们有个项目就是因为移动办公得到客户领导层高度认可,而使项目口碑打开了,并在内部IT项目评选者拿到了最高分。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仅是移动审批,而是类似企业微信的这样移动入口,推信息、批流程、发微博、写日程、查同事、建应用、随时赞等整合在一起,会是怎样的用户体验。通过傻瓜化的移动前端整合更多用户所关注的信息,信息为我所用、操之在我,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在后端平台化方面,美的基于蓝凌流程引擎LBPM不仅仅实现了常规办公流程E化,还上升为企业级统一流程引擎,可封装流程服务供跨系统调用。也有企业通过蓝凌ADP开发平台来开发个性化应用如财务共享、网上订票、信贷管理统等,平均降低开发量50%,并大大提高了维护修改的便捷性
崔强:有位CIO说:“我把PC维护的同事从男同学换成女同学后,满意度大大提升。”如同这个CIO说的,通过前端的三化和后端的三核心支撑,评估过企业对IT部门的满意度吗?
夏敬华:这个CIO说的很有意思,为什么换成女同学后,满意度大大提升,我想还在于女同学的亲和力和服务意识。三化三核心,三化正在于改善亲和力,三核心侧重于夯实内功,但再强内功不能有效展现也是有问题的。所以郭靖和黄蓉的搭配是很完美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既需郭靖也需要黄蓉。目前也有很多企业在打造共享服务平台(如财务共享、人力共享、IT共享等),美的、宇通、永辉等企业通过这方面的实践,显著改善和提升了IT内部满意度,三化三核心平台也为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共享服务平台奠定了很好基础。
崔强:让IT没有盲区,信息没有孤岛,这是所有CIO的梦想,通过“三化三核心”的平台化可以解决吗?
夏敬华:让IT没有盲区,信息没有孤岛,确实是很多CIO的梦想。“三化三核心”平台提供了这样的技术可能,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要完全消除孤岛,还涉及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历史遗留、多供应商整合以及企业内部政治等,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组织、流程和人的整合远比系统整合更复杂。但长期来看,做好企业信息化,确实需要好的基因DNA。 D是DREAM,还是要有梦想;N是NETWORKING,不仅是三化三核心所体现的IT平台支撑,还需要企业大脑联网来发挥高层领导、业务部门、IT部门以及供应商生态等的群体智慧;A就是ACTION,实践才能出真知呀,知行合一很重要。
观点总结:
崔强:类互联网化的应用系统,会更好地让使用者和服务者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沟通更顺畅,让需求流转更加自然,让上至管理层下至员工都可以感觉到系统的存在和改变,形成企业内部的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
夏敬华:从事企业信息化和知识管理那么多年,越来约深刻感受到“知识云+微传播”的趋势和价值,不仅企业需要类互联网开发平台,我们作为每个个体也都在类互联网化生存,不是可不可选择,而是无可逃避。